當前位置:首页 > 趣味生活

日全食和月全食的區別

Q1:日全食和月全食區別是什麼?

由於月球、地球執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

日全食和月全食的區別是什麼

日食、月食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典型例證。月亮執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並不是每次都發生日食,發生日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農歷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發生日食,因為月球執行的軌道(白道)和地球執行的軌道(黃道)並不在一個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有5°9′的夾角。其二,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

由於月球、地球執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觀測者處於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范圍內只能看到日偏食。

月球表面有許多高山,月球邊緣是不整齊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來的瞬間月球邊緣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陽時,未遮住部分形成一個發光區,像一顆晶瑩的“鑽石”;周圍淡紅色的光圈構成鑽戒的“指環”,整體看來,很像一枚鑲嵌著璀璨寶石的鑽戒,叫“鑽石環”。有時形成許多特別明亮的光線或光點,好像在太陽周圍鑲嵌一串珍珠,稱作“貝利珠”(貝利是法國天文學家)。

無論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環食,時間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日食的地區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月球比較小,它的本影也比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掃過的范圍不廣,時間不長,由於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373293公里)小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384400公里),就整個地球而言,日環食發生的次數多於日全食。

日食月食區別

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日食一般發生在農歷的初一。

月食:指當月球執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後。

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日食發生在白天,月食發生在晚上。日食是月亮夾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投下的陰影形成日食,月食是地球夾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地球遮擋了太陽照射到月亮的光線,形成月食。

 為什麼月全食會出現紅月亮

月全食時,出現“紅月亮”的原因是什麼呢?據天文專家解釋,太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線混合成的。當太陽光經過地球上的大氣層被折射到地球背後影子里去的時候,它們都受到大氣層中極其微小的大氣分子的散射和吸收。

像黃、綠、藍、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較短,在大氣中受到的散射影響比較大,它們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紅色的光線波長比較長,受到散射的影響不大,可以透過大氣層穿透出去,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後面的月亮上。

Q2:月全食與日全食的區別

月全食是月亮被地球遮住,所以看不見月亮。
但是由於紅光的折射率大,紅光有可能透過地球大氣折射到月亮上,所以月全食的時候有可能看見紅色或暗紅色的月亮。
日全食:月球進入一定角度時,(日地月三者處在一條直線上,月球居中)則月球遮擋了一部分太陽光,遮擋部分投射在地球上的陰影就是日全食地區,在這個地區的人們可以看到太陽被完全遮擋住,這種現象十分罕見,經測算,同一地區發生的幾率為300年一次。
月全食:地球進入一定角度時,(日地月三者處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居中)則地球遮擋了一部分太陽光,遮擋部分投在月球上的陰影就是月全食地區,在地球上人們所看到的月球就被遮住了,但是由於地球大氣層折射太陽光,所以月球並不是完全被遮住呈現黑色,而是暗弱的古銅色。這種現象也十分罕見,大約在同一地區50~60年出現一次。

Q3:月全食日全食,日環食,日冕,他們區別在哪

區別比較大。

月食是月球運動到與地球、太陽成一條直線,地球在中間,月球和太陽分列兩端時,月球執行到地球的陰影中,地球的陰影遮擋住月球時發生的天文現象。當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區中時,月球被完全遮擋住,就是月全食。如果在地球的半影中,月球只有一部分被遮擋住,就是月偏食。

日食是月球執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的陰影落在地球上,月球遮擋住了太陽光線,在陰影區域內,就看不到太陽,就是日食。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之分。

與月食類似,處於月球本影內的區域,太陽被完全遮住了,就是日全食。處於月球半影的區域,太陽只被遮擋住了一部分,就是日偏食。

日環食的形成比較特殊。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不是正圓,是橢圓,月球與地球的距離也有遠有近,最近時為363300千公尺,最遠時達405500千公尺。我們平時說的月地距離38萬千公尺,只是一個平均值。

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為37.45萬千公尺,略小於月-地平均距離。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月球的本影能夠到達地球,並能形成日全食。但如果月球執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時,月球恰好處於遠地點附近,月球的本影長度比月地距離短了,本影就到不了地球。這時發生的日全食,是發生在偽本影區域內,月球看上去比太陽小,月影不能完全遮住太陽,太陽會多出一個亮邊來,仿佛一個光環,所以叫日環食。

至於日冕,日冕是太陽的外層大氣,在色球層之外,厚度達到幾百萬公里以上,由很稀薄的完全電離的等離子體組成。它溫度極高,溫度有100萬攝氏度,其形狀隨太陽活動大小而變化。在太陽活動極大年,日冕的形狀接近圓形,而在太陽活動極小年則呈橢圓形。因為它的亮度僅為太陽光球亮度的百萬分之一左右,約相當於滿月的亮度。在平時,地面上大氣的散射光和觀測儀器的散射光,會大大超過日冕本身的亮度而將它淹沒。只有在發生日全食時,太陽被月球的陰影遮擋住,才有可能看到太陽的日冕層。

當然,現在科學家用日冕儀,在沒有發生日全食時也能觀測到日冕。

Q4:日全食與月全食有什麼區別

就全球發生次數而言,一年內的日食其實比月食更多。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各自執行的軌跡每隔半尾牙有一次“相交”,可能發生日食的時間段(日食季)還比發生月食的時間段(月食季)更長。一年內可能一次月食都沒有,日食卻必有兩到五次,全球范圍內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會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發生,處在黑夜中的半個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長達幾十分鍾乃至幾小時,可觀測范圍和持續時間遠大於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點被看到的幾率更高。

猜你喜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