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如何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Q1:如何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这个我也在学习,我给你推荐篇文章吧,这是我在学习的凡人家教平台上看到的:
儿子钱学孜,自幼喜爱“加加减减”,常常拿着我的计算器算这算那。到了去年,十岁的他更是对记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日临睡前,记账已成为他的又一大爱好。
说起这一习惯的养成纯属偶然。去年的品德社会课,老师要求学生将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作一统计。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既能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又能从中学习到很多财务知识,进而培养起他的理财兴趣。有了这一“企图”后,我说干就干,当天就给了他几张账页,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财务知识对他进行记账方法的指导。孩子自己很感兴趣,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家庭的会计,每天记录我们当天花了多少钱,花在了哪里。
一个月下来,孩子也觉得家庭的开支不少,父母含辛茹苦地培养他也真不容易,他开始为家庭出谋划策起来了。首先,孩子从家中的支出中看到了一些问题的端倪,也懂得了用经济的手段去解决家庭中的现实问题。例如:他每天需要喝纯牛奶,当时发现不同的超市纯牛奶的价格不一样,同一超市,光明、伊利、蒙牛的纯牛奶价格又不一样。于是他就建议:既然三种纯牛奶的口味我都不反感,那以后爸爸你就给我买价格最便宜的那种,不是可以节省牛奶费吗?这时,我感觉有戏,儿子颇有灵犀,孺子可教也。就又告诉他,你的确已经成熟起来了,知道货比三家了,但同时要比较一下物品的性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价比。听了我的一番介绍,他似乎恍然大悟,一个劲地对我说:“爸爸,我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采购员的。”
有了记账这一步,我发现儿子的金融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自己理财,要求对压岁钱、考试奖励费、清理家庭书报的所得自己管理。看见他对自己的收支情况一笔一笔记载得很详细,每月有总支出、总收入。我想,是到放手的时候了。他开始实际管钱了,可有了钱,如何打理它,又成了他新的“烦恼”。于是我带他到工商银行,一看利率牌,五年的到期利率最高。他就来劲了,存五年利息多嘛,反正我也不需要用大钱。见他如此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就陪他把一万四千元钱存了五年期的定期,这小东西还蛮“贪心”,走的时候,还没忘记余钱存在活期卡上。
过了几天,他看到了《钱江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国储蓄实际已负利率》,他马上问我负利率是什么意思。我不厌其烦地介绍负利率的来由,如何规避负利率的风险。听了我对房产、证券、信托、储蓄、国库券的优劣介绍后,懵懂的他似乎也发现了新大陆,毅然放弃了高保障的储蓄理财方法,改而要求我把他的一万四千元买入比储蓄收入高的信托产品。同时说:“信托产品风险高,爸爸你应该给我初次下海者一个救生圈,给我一个保底的收益。
从引导孩子记账理财中,我体会到,孩子有了投资的意识,有了风险的准备,有了创新的理念,对他的人生来说,大有裨益。他能简单了解一些理财的工具,应对一些理财出现的问题,对于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Q2: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这并不是一个正确对待金钱的问题,而是关于诚信的问题。
我们首先想想,为什么孩子要拿家里的钱?原因可能有两个:1.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比如上网,抽烟,玩游戏,谈恋爱等,这些理由都是难以启齿的,所以要偷偷拿钱消费。2.给孩子的零花钱确实不够,这需要家长更关心孩子,对不?3.孩子可能有些难以启齿的隐忧,比如在学校被小混混勒索,这样的情况比较复杂。
发生了这件事,我们都很遗憾。要跟孩子好好的谈谈,弄清楚偷偷拿钱的原因。如果是原因1,就要培养孩子转移兴趣到别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是原因2,这就是家长的责任,如果是原因3,那么家长就应该主动站出来保护孩子。
最重要的是,从家里拿钱并不是大事,不需要过分的责怪。要告诉孩子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诚信。做人应该正直,阳光。WWW.bAZ!HishI.com

Q3:如何跟孩子进行金钱观教育

我们不少人大概到了成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每月工资是多少。可是,今天的社会进入了商品社会,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对每个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协调欲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培养一个经济上有责任感的孩子,是一个新的课题。我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金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孩子认识社会如何运转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从简单易懂的方式教育孩子呢。有一个幼儿园老师在带着孩子参观新的幼儿园,介绍财务室--叫做阿里巴巴山洞--时说,这是爸爸妈妈来给小朋友交学费的地方,爸爸妈妈把钱交给幼儿园,然后幼儿园拿来交房租,给老师发工资,买玩具纸笔,买食品水果。另外,平时,爸爸妈妈也应该让孩子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树上长出来的,而是工作换来的。这样,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工作的价值。过去,不少父母在孩子提出金钱方面的问题时,经常难以启齿,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孩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的,他们也有权利了解社会运转的这一机制,只要我们成年人坦然地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孩子经常遇到的金钱方面的问题,往往和购买欲望有关。孩子刚会走路时,可能就会指着东西要这要那了,吃的啦,玩具啦,琳琅满目。我们大人经常采取的对策是:"哎呀,妈妈没带钱呀。"时间长了,孩子也变聪明了,说:"你不是有卡吗?"或者,他自己说服小店主,赊一个玩具回家来了!于是,买还是不买,成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无休止争论的焦点,也出现商场里令无数父母头痛的对峙场面。有的父母觉得,我们小的时候那么苦,想要什么都没有,现在家境好了,孩子想要个玩具,那能有多少钱,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这些玩具对孩子成长也有好处呀。可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再丰富的资源,有穷尽的时候。孩子正是从小时候买玩具开始,学会如何对待欲望,需要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无穷尽地索取的孩子,任何愿望都立刻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了难以胜任大事,也难以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产生幸福感。有一个孩子家长讲了一件这样的事。他在美国的时候,和一些香港巨富家庭子弟有接触,他感触很深。这些孩子,大多有在美国打工的经历。家里绝不是缺乏资源,可是很多孩子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他曾与一位香港社会学家探讨此事,到底这是一个家族的偶然兴起,还是有意为之。这个社会学家说,这是家族培养接班人精心设计的战略。看到这些富家子弟打车专挑面的而避开夏利,在路边摊上买日用品和礼物,假期在公司里从底层做起去认真地实习,文本非常钦佩他们做父母的理性和深思远虑。从小明白工作的价值和工作能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躺在祖先的树荫下乘凉,这不仅有利于家族事业的延续,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过一生,也至关重要。美国有不少儿童财商教育方法,大都建议从孩子3,4岁就开始让他自己管理一点零花钱。有的人主张,孩子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擦桌子,洗碗,但不包括个人管理方面的事情,比如刷牙--后,大人可以给孩子固定数额的钱,比如三岁给三块钱,四岁给四块钱。也有的人主张,只要孩子没有大的失误,可以直接领取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具体采用哪种方案,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基本原则是,首先,孩子不应该马上掌握数额太高的钱,比如,爷爷奶奶给的几百元压岁钱可以用孩子的名义存到银行里,将来上大学用。其次,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鼓励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几周以后买个大点的玩具。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零花钱,首先可以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一个家长介绍了一个有效的方式。她说,我的孩子在我给他买冰淇淋的时候,每次都要买最贵的那种。后来,他有零花钱了,自己负责冰淇淋供应了,很快就弄明白如果买便宜一点的那种,他可以多享受几次。出去旅行的时候给孩子一点钱自己买东西,他很快就发现了不同地方的物价差异,甚至弄清了汇率。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钱,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从小会利用资源,追求人生目的。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更强调教育上的指导能力,却忽略了个人的能动性。给孩子一点资源让他在一定范围内支配,能够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动性。比如,我不给孩子买枪和一些卡通玩具,但他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他知道妈妈不大喜欢这些东西,可是如果他克制自己买冰淇淋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他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当然有克制不住的时候,有买来垃圾、转眼就后悔的时候,但这是他的决定,他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只在大的方面有所规定,比如不能吃饭前吃冰淇淋,如果玩具有危险性,妈妈可以有否决权,但孩子毕竟有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途径。给孩子零花钱之后,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突然变得"惟利是图",掉到钱眼儿里了!妈妈口袋里掉出的一块钱,他硬是要归为己有;买块糖,几毛钱的事,她犹犹豫豫,拿起来又放下,让老爹老妈于心不忍,觉得孩子失去了童心;更有甚者,你让他帮忙倒杯水,他要收费两元,你请他拿双拖鞋,他也要讨价还价一番。不少原来打算给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父母,到此大感受挫,也就偃旗息鼓了。家庭造就孩子的金钱观其实,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他刚接触了金钱的一方面,还没有学习其他的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其他方面的好时机。别人的钱不能归为己有,因为丢了钱的人会着急的。外面拣的交给警察,家里拣的交给父母。家里的人互相帮忙是爱的表示,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些道理,都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告诉给孩子。我们小时候比较缺乏金钱观的教育,因此遇到这些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就容易怀疑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这正是教育的过程。让孩子了解钱能做什么,仅仅是金钱观教育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应该了解金钱的局限性。孩子在接触金钱之初,有时候会非常天真地给所有东西"标价",这时我们正好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比如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多少钱也不换的。外婆留给妈妈的小盒子,别人可能觉得很不值钱,但对妈妈来说,也是多少钱都不换的,因为每次看到它,就想起妈妈小时候和外婆度过的日子。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去放弃金钱。比如,爸爸周末如果去工作,可能会挣更多的钱,可是爸爸爱我们,想和我们一起度假,我们的假期因为爸爸的参与而更快乐,这时候我们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就比金钱更重要。有些东西与金钱的多少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比如健康和快乐的心情。给孩子零用钱要做到八不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会感觉到周围财富的多寡不均。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摇篮网论坛里,有一个家长提问,说自己家远不如弟弟家富裕,怕自己的孩子感觉心理不平衡。大家觉得难答。有一个教育专家就回答说,除了全球首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在经济条件上比某些人差,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首先我们成年人对此要看得透,要处之泰然。其次,要告诉孩子别人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自己的努力、别人的帮助,当然也有机会的原因。让孩子学习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成功,用他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成功鼓励孩子将来去努力和效仿。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家的特点,哪怕只是很小的特点,但有别于他人,让孩子以此为荣,建立自己家庭的家风和传统,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这些问题,我觉得绝不仅仅是一个大人省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磨练孩子心性、教孩子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金钱不是评判他人的唯一标准。除了金钱,还有品行、情趣、性格、特长等等很多标准。孩子常常天真地进行比较,你家的车是什么牌子,我家的车是什么牌子,这不是洪水猛兽,这是孩子正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但重要的是,周围的成年人如何去进行解释。你简单地说,他们家有钱,所以他们家的车贵,那么给孩子的是一种引导;你给孩子说明性能、外型、节能、方便、车主对车的依恋感情等其他方面的考虑,这时候孩子接触到的价值观就更多元,金钱就不会成为唯一的标准。在今天的世界里,要让孩子有健康的金钱观,周围成年人的心态和引导方法非常重要。有一个家长说,他有一个做法,就是常带孩子去比较好一点的餐馆,但是点非常简单的菜。有人以为他是让孩子"提高品位",其实不对,他为的是锻炼定力。他常和孩子说:"要能够在富人面前坦然地做一个穷人。"大千世界,能够坦然地对待财富方面的差距,同时用多元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对孩子将来健康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不少关于富裕家庭育儿的书籍也反复强调富裕家庭尤其应该教子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向大家推荐一本,刚有了中文译本,叫《富孩子》,大量篇幅讲了这个道理。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存努力,长大容易缺乏幸福感和生活动力,也需要从生存之外的事业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美国不少"贵族学校"是各种社会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中产以上的家庭子弟大量参加和平队等志愿者组织,认识了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在与其他阶层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同时从为他人服务当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父母也籍着孩子的兴趣而成为各种公益组织的捐款人,使财富在社会中良性流动,各尽所能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达到更长时期的社会稳定。财富的积聚只是一个方面,而财富的使用更是一门学问。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论题也会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对我有帮助!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