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趣味生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哪年

Q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只有当年的老知情来回答才最具权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把几千万的知识青年放到农村去,毛主席当时的想法也许有他的道理。去年我特意到了老婆曾经插队落户的农村,那些贫下中农对知青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有切身的体会!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试问:如果没有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国家会怎么样?

Q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是怎样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斗、批、改”中很有影响的内容之一。1968年底,遵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口号。

到1979 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近1650万人。 他们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为开发和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困难。

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知青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为此加重了负担。 这在当时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Q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唐山是否给补助了

听说 有地方给了,河北唐山为啥不给,唐山穷吗,拿大家的钱,都交国税了你给唐山立功了,领导干部不缺钱,所以你们不会给穷人考虑的,啥都学别人这咋不学呀,跟你没啥关系吧,希望你们多替穷人想想。等待你的回音。

Q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码事吗?

上山下乡,是一个更宽泛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用。如“大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则是一个历史名词了。主要指上世纪60-70年代在城镇中学毕业后下乡的年轻人。

Q5: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件事。毛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3 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Q6: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哪年开始的

我是1965年四月首批;上山下乡十七人“集体户”,之前是精简全家或个人,“叫下放”……。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