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趣味生活

蚱蜢和蝈蝈的区别蝗虫

Q1:帮忙区别一下(蝈蝈,蛐蛐,蚱蜢,蝗虫)从小就分不清啊

蝈蝈: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善跳跃,吃植物的嫩叶和花.雄性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
蛐蛐:又名蟋蟀,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音
蝗虫:也叫蚂蚱,口器坚硬,前翅狭窄坚韧,后翅宽大柔软,善飞行,后腿发达,善跳跃,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虫.
蚱蜢: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不向外迁移,危害禾本科,豆科等植物,也是害虫.
这下可以分清了吧.wW#W.BazhisHI.COm

Q2:蛐蛐,蝈蝈,蚂蚱,蚱蜢,螳螂,蝗虫,蟋蟀......有什么区别??

1、蟋蟀亦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比)体躯(躯体)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因均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约2,400种,长3∼50公釐(0.12∼2吋)。触角细,後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後翅膜质,用于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音的频率取决於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旧作Gryllusdomesticus)体粗壮,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2、蝗虫(grasshopper)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蝗科(Acrididae)与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坡、森林低洼地、半干旱区和草原最多。草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内,触角上有嗅觉器。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3、蝈蝈属于螽斯科。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头部有复眼1对。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显长于体躯。单眼2—3个。口器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颚各1对、下唇及舌等部分组成。上颚即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为红色或紫红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发达的前胸背板,形状多变。侧片发达,有些种类在侧片和前胸背板后缘相交处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状突起。有些种类前翅和后翅较为发达,但也有些是前后翅强烈缩短或完全无翅。足3足,跗节由4节组成,在最后一节的顶端有爪1对。后足股节十分发达;前足胫节基部有开口式或闭口式听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块、腹板8(雌性)或9(雄性)块,在最后一节背板构成下生殖板,形状多变,有时还有附属突出的部分。雌性的产卵管比较长,呈剑状或镰状形。螽斯科的鸣虫的前翅均具有发音器——音锉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鸣虫均属渐变态,经历产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以卵越冬,大多产卵于树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虫或成虫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与杂食性均有。
4、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它们最大的区别是:1、蟋蟀、蝗虫、蝈蝈的天敌都是螳螂。蟋蟀、蝗虫、蝈蝈是农作物的害虫;螳螂则是农作物的益虫。2、蟋蟀、蝈蝈会鸣叫;蝗虫、螳螂不会。

Q3:蛐蛐、蝈蝈、蚂蚱、蚱蜢、蝗虫到底怎么区别?

个人意见:蛐蛐,是指蟋蟀,到了秋天常常在凉爽夜晚听到的那种,一般外表灰黑色,虽然有大有小,有方头、圆头、平头。
蝈蝈,长得有些像蝗虫,色绿,但是有个大肚子,叫声轻脆响亮,人们常常拿来养作宠物,听叫声,当然,叫声也是摩擦翅膀产生的。
蚂蚱,尖头的昆虫,有绿的,有灰的,会蹦会飞,雌性成体大约5公分长,雄性只有雌性一半大。
蚱蜢,跟蚂蚱很像,就是缩水了,个头小,有的甚至大米粒那么大。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蚂蚱和蚱蜢是同一种东西。
蝗虫,平头的昆虫,头以下像蚂蚱,颜色一半也是绿色和灰色两种。蝗虫出现的时间貌似比蚂蚱出现的时间要晚一点,蚂蚱在春天就有了,蝗虫却常常在秋天特别多。
蛐蛐:蝈蝈:注意它的大肚子
蚂蚱:两头尖
蚱蜢:下图只是一种,这个外形跟蝈蝈更像,基本像蚂蚱、蝗虫、蝈蝈但是个子又小的就是蚱蜢。
蝗虫:平头,后半部和蚂蚱很像

猜你喜欢

更多